竹溪县小学数学教研共同体简报(六年级第2期 总第13期)(2)

竹溪县小学数学教研共同体简报(六年级第2期 总第13期)(2)

2020-11-16 14:17:12    作者: 国发天元管理员    阅读: (506)

竹溪县教研共同体协同提升项目

简 报

竹溪县六年级数学教研共同体团队  2 (总第 13 期) 2020  10  30 本期编辑:王银珍 组长王艳丽 成员:李 顾彩霞 赵雪

 

◆卷首语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数学的眼光就是抽象,数学的思维就是推理,数学的语言就是模型。

——东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史宁中

 

◆工作回顾

10 月 13 日,参加广东姚铁龙名师团队姜巍巍老师主讲的六年级上册示范课《观察的范围》。

10 月 14 日,参加广东姚铁龙名师团队廖俊辉老师主讲的六年级上册示范课《天安门广场》。

10 月 14 日,参加广东姚铁龙名师团队谭春兰老师主讲的六年级上册同步教研《深度学习 聚焦本质——<百分数>单元教材解读》讲座。

10 月 19 日,参加广东姚铁龙名师团队谭春兰老师主讲的六年级上册示范课《百分数的认识》。

10 月 20 日,参加广东姚铁龙名师团队吕杨老师主讲的六年级上册示范课《合格率》。

10 月 21 日,县长安学校王银珍老师主讲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0 月 28 日,县实验小学顾彩霞老师主讲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活动剪影

用专注和纯粹的态度,我县六年级数学教研共同体成员如期在全景学习平台参加学习、评论,已经成为了工作常态,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绝不错过每一次学习。

10 月份,在全景学习平台上我们收看了由广东姚铁龙名师团队提供的四节高水平的示范课,观摩名师的示范课,我们受益匪浅,收获多多。一次参与学习就是拓展视野,加强交流、提升水平的难得机会。
 

我们团队两位骨干老师也为全县六年级数学教师做了精彩的分享,长安学校王银珍老师分享了人教版六上数学第四单元《比》的教材解读,实验小学顾彩霞老师分享了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圆》的教材解读。两位教师的教材解读呈现出自己对教材、教法的思考, 对同年级教师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全县六年级数学教师都积极参与了活动,学习中我们共同交流、共同提升、一起成长。六年级教研共同体成员在活动中发挥了“带头、凝聚、示范”作用。

 


学习,我们在思考。我们与专家名师在评论中切磋交流,我们在撰写反思中研究小学数学学科素养。
 


学习,我们认真的。学着,累着,收获着„„


◆讲师感悟
 

理解教材意图 把握数学本质 9 月 6 号,参加竹溪县发展中 心与县教育技术装备站对义务教 育阶段各年级各学科“教研共同体”专项培训。会上,从接到人教 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 教材解读任务,我从“理解教材意 图,把握数学本质”入手准备,思 考“比”的概念本质是什么?在准备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找到了吴正宪老师对此章节的教材解读视频,听了吴正宪老师的讲座视频,让我对“比”的核心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现行教材中,给“比”做出了这样的定义:“两数相除,又叫 两个数的比”。 这两年一些专家对“两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提出了一些不 同看法。史宁中先生在文章中做了这样的表述:在现行小学数学教科 书,把“把比定义为两个数相除”,这样会引导人们把比理解为一种 运算、是除法算式的一种特殊形式,进而理解为比是为了得到运算结 果,这样的理解不仅大大削弱了比的现实功能,而且很难、甚至无法让学生感悟比的教学本质。比的现实功能是什么?比的本质又是什 么?文章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比是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的表达或者度 量。 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对倍比关系的表达很好理解。两种数量关系 的度量又怎样理解呢?吴正宪老师在讲座中讲到,两个不同类量相比 较时,就会产生一个新量,这种新量可以看成是一个度量。如路程与时间是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这两不同类量的比,比出了一个新量是“速度”,速度就是一种度量,谁快谁慢就是由路程与时间的比得知的。 再比如,人的胖与瘦不能只通过体重来判定,胖与瘦与体重有关, 还与身高有关,有了体重与身高的比就会产生一个新量。胖不胖、瘦 不瘦是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得知的,产生的新量就起到了一个度量功能。专家们对“比”概念的解读,让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探究如何理解小学数学的“核心概念”,聚焦“知识本质”。(竹溪县长安学校 王银珍)

◆学友心得

10 月 14 日,我听了广东姚铁龙名师团队谭春兰老师主讲的六年级上册同步教研《深度学习 聚焦本质——<百分数>单元教材解读》讲座。谭春兰老师契合朱德江“情景+问题串”引领,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确定“深度学习”讲座主题。谭春兰老师在讲座中讲到“深度学习”的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人际领域、个人领域,聚焦掌握核心学术内容和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谭老师的讲座让我触动最深的是深度学习实现措施:(1)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高阶思维:理解、批判、创造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思考,如何根据学情,设计学习路径。

谭老师结合具体情境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深度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他借助现在身高是一个量,入学时身高是另一个量,求现在身高是入学身高百分之几时,产生百分数可能大于一,他再借助实例,当百分数表示部分占整体的百分之几时,百分数不能大于一。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应用能力大幅度提升。

谭老师的讲座使我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教师必须先懂知识本质,再谈教学策略。

◆学习反思
 


学有所思 研有所获——“教研共同体协同提升”学习反思本学期有幸加入竹溪县“教研共同体协同提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研团队,此团队在县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付亚洲的带领下,由 5 名六年级数学骨干教师组成,共同参与了教研共同体协作提升项目的学习。活动开展一月有余,在这次学习中,我积极参与,认真学习,收获颇多。特别是在异步教研和同步教研让我对单元解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明白深入解读教材的重要性。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浅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同样,各道练习题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与目标,”所以,对我们广大教师而言,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本次活动以单元解读为基础,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我们既要学习 其他老师对不同版本,不同内容的单元解读,自己也要承担所教学段相应单元任务的解读。同步教研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谭春兰老师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百分数》的单元解读,尤其令我眼前一亮的是她对这个单元的解读的切入点十分与众不同。她以现在主流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展开解读,角度新颖、独特,符合课改要求。从教材编写如何促进深度学习;课例编写是怎样促进深度学习,如何从教材中挖掘深度学习点等方面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展现了其扎实的基本功,同时游戏元素的巧妙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达到了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谭老师的这堂课让我耳目一新,同时也让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一定要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教材中值得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点,而且要能跟随教育发展的趋势去不断创新教学视野,创新教法,引导学法。所以从谭老师的身上,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自己在这次活动中承担任务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的单元解读,反思整个过程,暴露了自己很多问题,从听说任务时的轻视态度,到不到最后不行动的拖延症心理,都需要改正。 因为开始时的轻视,所以教材研读不到位,因为缺乏深入的思考,所以教材解读的不深入,也因为不知道如何准备,所以解读显得杂乱无章。当然这些与自己的能力和不善于学习有很大的关系。找到自己的问题,在

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克服自己的问题,静下心来认真地研读教材,只有深度的理解教材,我们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所提高,专业技能才能有所长进,课堂传授才会更加游刃有余,才能向更高层次的高效课堂攀登,只有认真的走一回,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老师。(竹溪县长 安学校 赵雪艳)

报:中央电教馆、湖北省电教馆、十堰市教育技术装备站

送:竹溪县教师发展中心、县教育技术装备站、各成员所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