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第八小学语文组第一周学习简报

东明县第八小学语文组第一周学习简报

2021-03-19 13:52:35    作者: 国发天元管理员    阅读: (306)

东明县第八小学第一周

    

 

1---6年级   语文           2021 3 5      

本周,根据“教研共同体协同提升项目”名师团队远程培训安排,我们语文组全体老师共同参与了教研共同体学习。认真聆听了平台上专家的讲座,收获颇多!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风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听了王老师的课让我收获很多。在教学时,既要注意避免对民族的意义与价值进行过度挖掘,也要注意甄别筛选,提前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民俗文化。

 

今天有幸观摩学习了王卿老师的《古诗三首》中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王老师以单元页导读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了本单元的主题:走进童年往事。为随后的古诗学习,进行了主题思路引导,为之后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王老师的课,教学设计独特新颖,细节处理也很细腻。其中背景教学设计,起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比如:“耘田”和“绩麻”,田园农活有很多,为什么只写了这两种?学生通过思考,教师予以解释,吃和穿是老百姓的大事,属于民生保障,所以选这两种。讲解“烘托”这种写作手法的时候,王老师又相机进行了升华,由小孩子的勤劳“学种瓜”,到男男女女的忙碌,而后升华为中华民族是个热爱劳动的民族。其中的思想教育,意义深远。后来的配乐背诵和乐配文述,充分展现了古文古韵,可见古文的魅力。纵观整堂课,教师评价体系完整又有正向的激励作用,实属一堂视听盛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认真汲取经验,努力提升自己,争取做到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

 

从能问、善问到尝试解决问题让语文要素在学习中落地生根

                                           ——《琥珀》教学研讨

本周有幸聆听了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小学陈瑜老师关于“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单元的单元要点要素归纳研讨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于老师的讲课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有深度有思考,感觉于老师的课里有大智慧,对我有很大的触动,更重要地是这节课让我更加明确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懂得了如何快速上手课文,让学生如何理解科普类课文的内容,怎样提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研讨课中,陈瑜老师紧紧围绕着课标,提出在教授科普类小短文时,更应该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文章结构、内容启示”三个方面提出问题,把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归纳成四个大学习方法,既“出示导语、回顾上学期语文要素、复习提问角度、质疑课题”,这四个大方法是根据什么提出的?在研讨中,陈老师精心设计了“推测”一词的教学,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引入了课文之中。我觉得这种方法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这节课让我收益颇丰,促使我十分想走进我的课堂,好把我得到的这把“金钥匙”教给我的孩子们,也让我的孩子们可以尽快地开启阅读之门,用这把钥匙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徜徉在新学期学习的海洋里。
 

 

本周我们认真学习了张宇老师的三年级下册教材的编写特色与教学教学建议,张老师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单元的首页,都提示了我们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要认真研读教材,梳理语文要素。各年级的语文要素是什么?一定要清楚,语文要素要体现阶梯性上升。循序渐进,按照单元语文要素去教学。

(一)在教师们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现象

1.无视语文要素,按自己的理解教。教给学生什么全凭自己的感觉。

2.语文要素没有作为重点,或者重点不突出。仅仅是一个环节。一定要落实到位,扎扎实实。

(二)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要围绕语文要素进行教学设计。

一堂课抓住一个重点,围绕一个重点训练。例如:《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单元语文要素是“从不同的角度提问”。我们要把这一语文要素分解成教学目标。思考从哪几个方面落实?还要便于我们检测,学生到底掌握了没有。

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做好文本解读——对文本深入解读。把自己的解读细化为目标。

例如:“体会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怎样落实好。

首先,我们要知道从几个方面来体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读完一篇课文,我们可以:1.明白一个道理。2.知道写了人物的什么品质。3.课文有什么内在的意义。4.课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然后,我们要明白怎么体会“思想感情”?可以抓住主要段,中心句,中心词等,来体会思想感情,人文内涵

也就是我们在设计时一定要明确语文要素怎么一步步去展开,让学生明白方法和途径。

张老师就这样围绕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去达成目标,文章的人文目标、写作目标。

语文要素怎样教给学生呢?不是讲知识,而是在语文实践中体会落实。
 

 

本周我们认真学习了张宇老师的三年级下册教材的编写特色与教学教学建议,我收货颇丰。

要认真研读教材,梳理语文要素。各年级的语文要素是什么?一定要清楚,语文要素要体现阶梯性上升。循序渐进,按照单元语文要素去教学。当然教学中我们也要围绕语文要素进行教学设计。

一堂课抓住一个重点,围绕一个重点训练。例如:《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单元语文要素是“从不同的角度提问”。我们要把这一语文要素分解成教学目标。思考从哪几个方面落实?还要便于我们检测,学生到底掌握了没有。

例如:“体会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怎样落实好。

首先,我们要知道从几个方面来体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读完一篇课文,我们可以:1.明白一个道理。2.知道写了人物的什么品质。3.课文有什么内在的意义。4.课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然后,我们要明白怎么体会“思想感情”?可以抓住主要段,中心句,中心词等,来体会思想感情,人文内涵

张老师就这样围绕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去达成目标,文章的人文目标、写作目标。
 

 

本周很荣幸地学习了张宇老师的《统编版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教材的编写特色与教学建议》,课中详细地介绍了教材的整体框架: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有机结合。根据以上的特点,张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各单元的语文要素,让我们对文中所包含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有了更清楚地了解。

在张老师的讲解中,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期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了解。作为第二学段的三年级来说,需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让我们明确的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习的阅读目标。了解了语文要素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

同时,张老师也给了我们一些教学思路以及落实目标的教学方法:加强单元整合,落实课程目标;加强方法指导,促进素养提升;加强语言实践,强调积累运用;创新编排体制,实现特殊功能;重视交际表达,听过说读写并重。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着我们对课程有着较好的掌握。

那么教材中的语言实践活动都是通过哪些板块呈现的?语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呢?在我们的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给了我们很好的展示平台。通过口语交际,我们确定了课程内容、明确交际目标、精选交际话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交际情境,培养交际意识,重视育人功能,从而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能力,真正地做到对孩子们的有效培养!
 

 

今天继续走进许发金名师团队,聆听了张颖老师执教的《北京的春节》,张老师甜美动听的语言,完整的教学流程,清晰的课堂思路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现将一些个人的想法和理解分享如下:

一、课堂思路

1.谈话导入

这节课,张老师以谈话导入的形式展开,先让学生聊聊自己家乡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又让学生观察课本第一单元篇章页,谈谈自己的发现。聊天中同学们明白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不一样。在共同体平台上听课的孩子来自四面八方,孩子们必然会想了解外地同学家乡的风俗习惯,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思考问题,检测学习成果

张老师在新授环节提出了三个简单明了的问题。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不懂的地方小组间进行交流。

(3)思考: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却有针对性的从读文、识字、谈印象三个方面,让学生轻松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3.找描写时间的句子,学习写作顺序。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时间的句子,同学们在此环节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找到了文中描写时间的7处句子,仔细观察后得出本课是通过时间顺序来写的。

4.分享各自的民风民俗。

同学们很轻松的介绍了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个人认为此环节是在前面学习环节的基础上建立的,通过介绍大家了解了不同地区过春节的不同风俗习惯,学生们讨论得很开心,就像开启了一场足不出户的旅行。

二、经验升华

1.本节课使我受益匪浅,张老师甜美的声音,温和的语言,连贯的用词,圆润的过渡语,都是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

2.教学中,张老师并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引导启发,给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和交流空间,这样的课堂操控能力足见张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3.善于捕捉课堂契机,善于利用课堂中学生的话语,也是本节课的精彩之处。

 

今天有幸学习了王卿老师的《古诗三首》中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王老师先是以单元解析的为导入,让我们了解了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走进童年往事。也为同学们后续的学习进行了主题思路引导。

王老师这节课质朴无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王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同学们这首诗的意思,而是让同学们自己理解,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比如:“耘田”和“绩麻”,田园农活有很多,为什么只写了这两种?学生通过思考,教师予以解释,让学生彻底了解这首诗。并且在理解的情况下反复诵读。接着王老师设计了经典咏流传这个环节,让孩子们伴乐反复吟诵,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充分展现古文古韵,可见古文的魅力。最后王老师让同学们将这首诗改为故事,让同学们更加彻底的理解这首诗。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争取把更好的课堂带给孩子们。

 

 

通过学习张宇老师的课了解到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类型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阅读教学也相应有了精读课和略读课两种课型。各单元的“语文要素”一般通过精读课文的课后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和语文园地的各个板块体现、落实。

 

精读课文以老师“教”为主,重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教给学习路径和方法;略读课文以学生“练”为主,关注知识、技能等的迁移运用。

 

相对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内容更要注意取舍,其基本任务主要是在初读感知大意的基础上,完成学习提示的要求,引导(鼓励)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等。

 

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可以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可以是引导学生思维转向,也可以是引导回顾阅读方法等。

 

 

 

                            供稿(责任编辑):徐艳芳